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来源: 点击次数:次 更新时间:2020-12-31 23:17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题1分,共16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
4.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的同时进而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这表明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无限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5.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重要理论观点所构成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一科学体系所围绕的主题是
6.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全球和竞争新优势提出的战略决策,这一发展格局是
7.改革开放初期,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公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因为
D.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实现全面发展
8.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核心地位。2020年9 月11日习近平在《在科学家座谈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及改善民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突破,需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是
9.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一些企业少数官办或官商合办,多数是官督商办,这些官督商办的企业是什么性质
15.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
B.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16.2020年全球服务服装贸易会于9月4日-9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服贸会的主题是∶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7.最近,科学家利用宇宙三维地图发配迄今最大的宇宙结构之一,包含了数十万星系长达14亿光年的“南极塔”,中国科学表示由于万有引力,密度较高的区域会产生较弱的引力,将周围物质吸引进来形成了星系以及更大尺度的结构,现代宇宙学表明,宇宙是由暗物质、暗能星主导的,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目前不得而知,在“南极塔”等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很可能藏着大量的暗物质,这是宇宙演化历史的重要指针,“南极塔”的发展表明
18.人体是抗击病毒的“机制”,当病原体进入体,升高的体温刺激免疫系统打败病毒,在理想的情况下,免疫系统创造了一个环境让病原体,难以生存,一旦病原体适应更高的温度,人的免疫系统就无法发挥作用。人的免疫与自然环境之间联系
19.商品经济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0.为了实现盈利,将人工流水线改造成机器流水线,受经济危机影响,从市场上采购生产原料价格下降,资本构成发生变化的是
21.1871巴黎公社革命,马、恩总结的经验主要有
C.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并保持果实的首要条件是要有革命的武装
2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这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难曲折的初步探索。这一初步探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D.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4.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
C.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7.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是因为随着西方列强入侵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
28.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就类型而言,主要包括∶
29.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到1976年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从总体上来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30.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部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系统地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司法实践中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和借鉴了中外优势法治建设的有益成果,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是
A.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法律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C.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31.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法律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
32.2020年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标志性法律,其重大作用在于
33.2020年11月15日,东盟16国与中、日、韩、澳和新西兰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 伙伴关系稳定》(RECP),全球最大贸易区诞生,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D.将更好地发挥中国作为亚太地区价值链中心节点作用
三、材料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 分,共 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
34.(1)分析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一论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2)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原理,分析“主动永变”与“准确识变”之间的关系。(5 分)
(1)第一,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第二,危机中育有先机,变局中可以打开新局,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哲理。同时,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只有在运动、发展、变化中全面的把握事物的属性才能真正抓住先机,开拓新局。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其核心概念。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社会发展中,危与机相伴而生,并在人的积极作为下相互转化,充分体现了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认识和利用规律。最后,实践是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事物的运动与变化是普遍必然的,准确识变是尊重规律客观性的要求,同时,还要在准确识变的前提下主动求变,要积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适应变化,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变化中谋发展。
35.(1)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视角,分析我国从“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达成小康社会”中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2)如何理解“实现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1)第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保障。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优势。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2)第一,要巩固脱贫成果。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脱贫只是新生活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奋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前进。
36.(1)“党和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需要非凡的气魄和胆略“,请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式和党的任务,加以分析说明。
(2)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1)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外患”要是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势力的威胁,“内忧”主要是残余的国民党势力和封建主义残余时刻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建国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1950 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被迫应战。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
第一,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
第二,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令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第四,使帝国主义不敢做轻易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7.(1)中国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全国人民都在为“武汉热干面”加油,其中体现了什么样的中国精神?
(2)伟大抗疫精神将激励新时代青年如何担负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1)第一,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第二,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全国人民都在为‘武汉热干面’加油”, 这具体体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第三,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2)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上讲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层面上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人民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第二,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第三,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奋勇前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去,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而奋斗。
38.(1)分析中国和美国两国在面对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的不同态度,并指出其本质。
(2)“四点建议”对于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有什么意义?
(1)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这体现了中国奉行的是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边主义是人间正道,维护和坚持多边主义是顺应世界大势的正确选择。当今时代,人类应对更加严峻的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尤其需要践行团结合作、携手同行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在面对国际组织和事务时奉行的是单边主义政策,这违背了世界发展大势、合作共赢的本质。
中美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不是权力地位之争,也不是社会制度之争,而是坚持多边主义还是单边主义,倡导合作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早已相互交融,成为利益共同体。任何企图维护自身垄断地位、讹诈别国发展成果、打压别国发展空间的单边霸凌行径,都注定是行不通的。
(2)在后疫情时代,联合国需要发挥的作用有:第一,主持公道。第二,厉行法治。第 三,促进合作。第四,聚焦行动。
多边主义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就是要坚定不移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
人类的历史是在开放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就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