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试,选择“三来一补”经济发展路子
1978年,东莞抓住国家发展国际加工业务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利用毗邻港澳、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的地缘人缘优势,冲破传统观念,大胆发展“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及对外中小型补偿贸易)业务。同年8月30日,东莞县二轻局与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签下东莞第一宗来料加工企业合作合同。9月15日,中国内地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东莞县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仅第一年就获得加工费人民币100万元,创汇60万元港币。由此东莞拉开了开展“三来一补”业务的帷幕,东莞也成为中国内地最先尝试开展“三来一补”业务的地区。
东莞县委解放思想,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情况下,提出利用农村祠堂、会堂、食堂(又称“三堂”)、仓库等为厂房,创办来料加工厂发展经济。东莞人形象地称之为“借船出海”“借鸡生蛋”。
为了加强对外加工业务的统一领导、管理和服务,1978年12月21日,东莞县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简称来料加工办公室),主管全县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工作(后增加合资合作企业业务),实行一个窗口对外,负责洽谈、签约、审批日常工作,开创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的先例。1979年,东莞县委充分利用“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制定发展“三来一补”业务的10条优惠措施,推动“三来一补”在东莞蓬勃发展起来。
东莞坚持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了庞大的外向型工业体系,促进了东莞农村工业化,成为广东的“四小虎”之一。1984年与1978年相比,东莞全县生产总值增长2.4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94倍。实践证明,东莞这条路走对了。
以上文字转自“东莞时间网”
“饮水思源,勿忘老区”,才能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东莞市华科教育发展研究院特设立东莞华科红色文化基地,旨在组合优质社会资源,开发红色游学活动项目,展开红色文化交流、教育咨询与合作,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帮助老区山区发展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
我们坚持开发红色游学与推广红色文化路线、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红色文化交流活动,协助企事业单位的加强、创新与丰富党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传承红色基因,与时俱进,为老区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