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早在1980年6月,东莞县委就在县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随着生产的发展,交通、邮电事业要跟上去”,并确定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首期目标和任务。1981年,东莞县高埗公社由集体和个人集资兴建的高埗大桥,试行“过桥收费”的办法收回投资,成为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梁,在全国开创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
1985年9月,东莞撤县设市(县级),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同年8月,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后召开的第一次市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起飞。东莞根据自身特点,重点抓好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1981年到1995年,东莞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38.14亿元。这些资金的来源,除少量由国家和省支持外,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这一期间,东莞按一级公路标准建成了全长132.4公里的4条主干公路,改造完成13条联网公路,镇一级通车率达100%;率先在全国建成第一个城乡一体化数字程控电话通信网;集资参加省办大电厂外,还建起三个地方电厂。
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东莞市委结合东莞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中央关于治理整顿的政策。在全国长达三年的治理整顿过程中,东莞市委正确处理整顿与发展的关系,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自筹资金,加快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东莞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得到持续发展。1991年,东莞市生产总值95.91亿元,比1988年的55.46亿元,增长72%。东莞由于重视搞好投资环境的建设,被外商誉为“投资者的天堂”,吸引了众多外商前来投资办厂。
“饮水思源,勿忘老区”,才能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东莞市华科教育发展研究院特设立东莞华科红色文化基地,旨在组合优质社会资源,开发红色游学活动项目,展开红色文化交流、教育咨询与合作,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帮助老区山区发展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
我们坚持开发红色游学与推广红色文化路线、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红色文化交流活动,协助企事业单位的加强、创新与丰富党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传承红色基因,与时俱进,为老区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