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可以说是成考重点拿分的学科,也是最好学习的一科,所以语文一定要拿下。对于成考语文,历年试题一定要看,了解考试的题型和阅读的答题技巧。合理分配考试时间是很有必要的,考试时间为2.5小时,至少要留1个小时写作文,如果其他题目还没有答完,最好先写作文,写完后再写其他题目。
前6道题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根据平时生活中的语言,语感中使用排除法和比较法进行选择。先排除后比较,排除自己确定错误的答案,如果不确定再使用比较法进行对比选择。
这一类阅读是最好拿分的,文章和题目都比较通俗易懂。在现代文阅读中,可以分成两遍进行文章理解,第一遍,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简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态度。第二遍,根据题目问题,再从对应的文章段落进行阅读,得出答案。
大部分问题都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特别是选择题,考试时可以将每一个问题的所对应位置画出来,以免漏掉重点。
要尽量写全面些,要认真阅读文章。如果题目中出现“哪些…….?”答题时可以分点列出,如(1)(2)(3)…,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以往的题目,总结答题套路进行答题。(一定要写,写多不扣分,不写一定没有分)
第一步,看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阅读通常为“总-分-总”的文章格式,第一段为“总起”,最后一段“总结”。
第二步,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文章段落的中心句通常为每一段的第一句。
在答题时可以根据中心句、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进行文章主旨概括,或者段落概括大意,同时还要加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为: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表达/抒发/赞美/揭露/反映……
文言文可谓是语文中最强悍的战斗机,认识每一个字,却不认识字义,是常有的事,但是千万不要放弃文言文,文言文想要一字一句完全读明白是很难的,但是并不阻碍我们了解文章大意。
多看几遍了解文章中的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了解清楚文章大意即可解答文言文的主观题。
根据认识的词联系主旨和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题通常是按句子关键词的翻译得分,将文言文句子中的词翻译来,写出词的翻译和句子的大概意思即可得分。
诗歌主要是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写诗时的心情,题型也通常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提问,小编总结了一些常见的表达作者情感的形式。
荷花:清雅高洁(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莲花:纯洁、高洁、脱俗(如,莲,出淤泥而不染。)
梅花:孤傲、不屈(如,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落花:伤春、伤别、伤春悲秋(如,落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菊花:傲然不屈、恬然自处、隐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雁:思乡(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青松:刚正、坚贞(如,雨湿松阴凉,风落松花细。)
浮萍:漂泊不定(如,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残月:孤独忧愁(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亮:思乡、思人(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孤雁(孤鸿):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如,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春日:希望、美好;
秋日:萧瑟、悲苦、思乡;
春节:喜庆;
中秋:团圆、思乡、思人;
重阳:登高、思乡、思人;
除夕,元宵:团圆。
忧国忧民:通过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人民疾苦、离乱痛苦、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来表现。
建功报国:通过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的悲叹来表现。
思乡怀人:通过羁旅愁思、思乡念友、边关乡思来表现。
作文60分,一定要写完。作文是拿分最多的题目,作文的评分标准是:首先是字数,然后是文章结构。达到字数要求的作文,分数都会比没写够字数的作文高出一个层次。所以说作文写满很重要,如果实在是写不满,还可以根据答题卷格子数(答卷中会有标出)尽量凑够作文字数。
列好作文框架,再动笔。有些同学喜欢直接开始写,没有具体的写作方向,写了一半就开始跑题,或者不知道怎么往后写,当遇到这种情况,想要重新写一篇是不可能的了,不仅是时间问题,答题卡不够写也是一个大问题。
作文主题选用积极向上的题材。在文章中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或者名人诗句;在作文表达论点时,尽量避开敏感性话题,禁忌话题。作文要观点清晰明了,也可以带有批判性,但是要学会应试写作,稳中得分。
切记:写题目,写题目,写题目
如何列作文框架呢?“总-分-总”式作文框架
开头总写(第一段):开门见山,引出主旨。可以引用名人名言,表达主要观点,不要模棱两可。
中间分写:细分主题,一般分3-5段即可;建议每一段第一句写本段的中心句,明确论点。
结尾总结:总结全文的观点,再次点题。在最后结尾可以适当升华一下主题,引出一些更有深刻的思考和社会意义。
“总-分-总”的结构,经常运用到议论文中,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点明文章主题,同时做到首尾呼应。
东莞市华科教育发展研究院下设四大直属部门:广东在职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东莞华科教育培养基地、教育政策分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其中,东莞华科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企业内训”、“资格认证”等教育培训形式,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与输送应用型专业学历人才,协助政府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提升团队建设、人才技能与职业竞争力。
(以上图文版权归东莞市华科教育发展研究院所有,如需转载需经总部授权,侵权必究!)
联系方式:0769-88031189
联系地点:东莞市南城区莞太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