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人物——林则徐
谈到林则徐,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虎门销烟、爱国、先进这样的词汇。的确,他作为晚清腐败投降主义时代的官员,做出了这样震惊世界的壮举值得被世人铭记于心,但他真正的红色文化精神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一壮举之上,而是落实在了他人生的每一步路上。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这位传奇人物,看看他凝聚了怎样的红色文化精神。
初入官场 四处碰壁
林则徐是1785年生人,家位为次子,因长子林鸣鹤早夭,故林则徐备受父母宠爱。十九岁那年中举娶妻,在妻子在世期间,林则徐未再另娶。林则徐的仕途可谓起起落落,刚入官场而又刚正不阿的他很快得罪了一批腐败官僚,经历了冷嘲热讽,处处受阻的之后的林则徐一度对官场失望,借故返乡看望生病的父亲暂时请假。年轻的林则徐第一次认识到了官场的险恶,明白了刚正的作风意味着更要在清廷这腐败的官场小心处事。但这次打击并未磨灭林则徐实事求是,为民服务的决心。
求真务实 治水有力
1830年秋林则徐任湖北布政使,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查看沿河地势,水流情况。这种务实、实践的精神在林则徐日后的行事作风中贯彻始终。
虎门销烟 震惊中外
1838年,林则徐正式任钦差大臣,入广州查处禁烟。林则徐走访弄清了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次年,林则徐责令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在经过了两个月的坚决斗争后,收缴了鸦片近2万箱并于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此举震惊中外,不仅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近代史抗争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含冤赴戍 鞠躬尽瘁
然而好景不长,抗英有功的林则徐没过多久就被投降派污为抗英不力,称英军侵略全因记恨林则徐一人,急于议和的道光帝先是将林则徐贬为四品而后又将林则徐革职并发配边疆。然而这沉重的打击并未让林则徐心灰意冷,他在西安与妻子告别之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而后几年虽被复职,但舟车劳顿让年迈体虚的林则徐多病缠身。最终逝于赴官路上,享年66岁。
●
铭记历史 勿忘来路
纵观林则徐的一生,可称他为历史伟人不为过。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进步,发展民族工商业,为振兴民族经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从政40年,历官13省,每任一职 , 每做一事,从来没有敷衍马虎过。实干加智慧,贯穿于林则徐为官从政的全过程。
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林则徐用务实求真的做事方式,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民族复兴,为推动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红色文化历史宏图中留下了属于他的精神丰碑。
“饮水思源,勿忘老区”,才能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东莞市华科教育发展研究院特设立东莞华科红色文化基地,旨在组合优质社会资源,开发红色游学活动项目,展开红色文化交流、教育咨询与合作,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帮助老区山区发展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
我们坚持开发红色游学与推广红色文化路线、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红色文化交流活动,协助企事业单位的加强、创新与丰富党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传承红色基因,与时俱进,为老区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正能量。